這次演講我認為比較重要的兩個議題分別是「糧食危機」與「國家糧食安全」。
先來看糧食危機。糧食產業吸引了各方注意,而且這些關注有其合理性。印度及中國需求上升、食物自榖物轉向肉和蔬菜等因素作用下,廉價糧食的時代即將告終。同時,各界也越來越擔心未來我們無法餵飽全球人口。
我上網搜尋了資料顯示:2011-12年之交,全球人口估計為70億,糧價上升再次重創數百萬窮人。90年代以來,貧窮線以下的人口持續減少,07-08年則快速上升。這似乎表示我們連目前的人口都餵不飽,更別提到了2050年,全球人口預估將達90億。
糧食極度重要,這個世界要求農民做的不只是生產食物,農業是減少饑餓的核心,也是許多人走出貧窮的主要道路。糧食也許是影響健康的最重要單一因素,雖然窮國和富國面臨的情況極為不同,後者碰到的問題是肥胖。但我認為最諷刺的是,可以餵飽歐洲和美國人,但餵不飽全世界……。
接著談到國家糧食安全。隨著氣候變遷,像美國卡崔娜颶風、台灣八八水災、澳洲百年來最嚴重乾旱氣到東南亞大海嘯等等,不僅奪走大批寶貴生命,更重創當地的經濟與農業生產設施,損失達數百億美元,也威脅到當地政府、社會和邊境的穩定,而糧食早已是先進國家藉以控制落後國家的糧食主權,進而全面控制其政治、資源、經濟的戰略手段。過去美國即曾以不同方式利用糧食輸出手段謀求外交與政治目的,包括: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對其實行穀物禁運;美國為核武對北韓實施糧食禁運等等;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曾說過一句名言: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制了糧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如果你控制了貨幣,你就控制了世界。所以,糧食危機的嚴重性不亞於金融風暴,故被稱為「寧靜的海嘯」。
糧食供應鏈體系不健全,尤其美國和歐盟等發達經濟體量對農業大量補貼,並將便宜農產品行銷全球,使一些付不起補貼之開發中國家農業生產失去競爭力,這也讓糧荒問題更加惡化。
反觀台灣糧食自給率卻不增反降,台灣除了有必要導正錯誤的休耕策略,提高糧食自給率以求自保外,鑑於台灣在種子、農產設施、農業技術、專業人才等方面較中國與開發中國家有相對的技術和產業化優勢,應該善用農業籌碼,主動出擊,給予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是周邊國家農業現代化提供服務,並使之產生一定的依賴性,從而增強第三世界國家食物主權安全與我國的相關性。這不僅對鞏固我國糧食安全與經濟發展有利,還可以改善國際環境和增強國家安全。
99209035 民族二 陳靖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