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演講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就是上面這張我簡略的小畫家成品了,它代表的是一個沙漏體,左右兩側則分別是農作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就像沙漏平躺一樣,兩邊會充滿沙子,但之間的聯繫卻僅止於一條狹窄的隙縫,導致的問題可想而知,就是溝通不易並且緩慢!
我想這不只限於東南亞的農業問題,也非常適用於台灣的農業現況,舉我自身經驗來講,從小就是看著爺爺種葡萄長大,後來爸爸也接替了爺爺的葡萄田,我知道當一個農夫很辛苦,看天吃飯等等大自然的影響就算了,我覺得最大的癥結點是在產銷關係,雖然以前上地理課的時候都有提到政府對於農會輔導農夫銷售產品的提倡與幫助,但就我所知的成效卻幾乎等於零。農夫如果不想面臨心血賤賣的窘境,就得自行尋找小攤販商議價錢以及貨量,之間的協商關係,弱勢的總是農夫這一方。我認為政府對於整個產銷關係的拓展與提升都有待進步,農夫可以順利以合理的價格出售農產品,攤商也能以方便的管道獲得農產品,才不會造成不知何處賣及何處買的困境。
另外關於食物戰爭這個議題我也覺得印象深刻。東南亞本身的殖民經濟遺毒仍延續至今,縱使政府與農民已逐漸察覺其嚴重性,試著改變農業型態,但環境現實所造成的困境,例如貧乏的糧食農業知識與經濟壓力(改種其他農產品的過渡期成本),讓他們陷入惡性循環的泥淖,加以環境變遷所帶來的糧食短缺,東南亞國家並無如歐美國家完善的因應措施,只能任歐美強權傾銷,其中的慘淡和無奈是道不盡的,學問也是,就期待未來真的能思索出些解決之道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