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98207208 蔡育平:東南亞農業演講心得

        最近泰國發生洪災,除了人員傷亡外,稻米的產量也受到損害。預期產量由2500萬噸下降至2100萬噸,在現今這個全球化的社會,這已不單單是泰國的問題,其他仰賴稻米進口的國家也受到影響。
   
在演講中有提到東南亞農業朝向區域農業發展,如下:
1.      基本的資源或相似的生活型態-農耕、稻米文化。
2.      天然氣候、自然資源;雨林、林業、河谷稻米栽培業、漁業。
3.      400年的殖民的影響、計畫農業發展。
4.      人口成長興起了現代化農業發展。
5.      農業用地面積擴大。
6.      農業問題以及種種改善措施:缺水問題(湄公河)、貧富差距、環境破壞。

而關於農業的重要議題有以下幾點:
1.      糧食安全(food security)
        在《糧食戰爭》有提到,地球超過10%的人(8)處於飢呃,同時也有10億人體重超重。也就是說,世界糧食體系像一個沙漏,市場力量牽制了無能為力的生產者和消費者。
2.      食物安全(food safety)
        為使蘋果不受損,噴灑農藥或是上蠟塗化合物。
3.      環境保護
        綠色革命導致缺水、土攘鹹化、地力剝奪、濫墾濫伐、土地和人都中毒,所以之後才會有永續發展的概念。
4.      地景(landscape)和文化保存
5.      公平貿易
        殖民與後殖民的農業結構問題,種植經濟作物不代表就能獲得經濟。
6.      農村經濟發展、擺脫貧窮
        絕大多數的窮人是默默耕耘的老農,有錢並不一定比較好。

        其實很多活動都和農業有關,包括、林業、畜牧、水產、園藝……等等,但是以台灣來說,農業的產值佔GDP不到2%、農民平均年齡53歲、糧食自給率32%、農民年收入不到20萬等,這些都顯示出台灣的農業環境問題,包括農村人口老化、依賴國外糧食進口、農村經濟貧窮等,政府要怎麼解決這些問題,還須審慎評估再做決策。以土地徵收為例,政府往往將其視為「補償」的問題,認為人民會抗議是因為要求更多的補償,卻忘了土地徵收必須符合公益性、必要性、比例性、最後的手段等要件,補償並不是唯一。

        此外,綠色革命的本意是改善糧食短缺的情況,雖然目標達到了,但是對環境的破壞卻更大。即使糧食產量增加,但交易被少數糧商壟斷、窮國的債務暴增、活在赤貧線下的人口增加,簡單來說不是餵飽窮人,而是對富者有利。因此目前許多國家都朝向永續農業發展,希望能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留給後代子孫一個美麗的居住環境。

98207208    地政土管三    蔡育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