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演講除了介紹了東南亞農業發展的情況外,還提到了許多農業議題,而其中也有許多的問題與台灣有切身的關係,所以我的心得將從東南亞的農業發展方向討論到台灣的農業問題。
首先,先簡述一下東南亞目前的農業發展方向,農業多樣化在近二三十年來獲得東南亞各國的重視。如:印尼農業從第五期經濟發展計劃(1989-1994)時,將多樣化放置於政策的優先目標。印尼的農業多樣化政策指的是由農戶合營農作物與家畜畜養,以其降低風險。而在農業長久以來一直為泰國經濟的主力,尤其稻米比例一直為農業作物中的第一位(也因此此次的泰國水災的報導中,常常特別提到米的產量大幅的減少。),但其他的作物在1950年代以後,產量也開始大幅上升,多樣化的發展方向下,在1970年代以後,木薯粉與玉米合計的出口總值,已超越稻米。農業多樣化的好處在於:可以克服全球特定作物物價下跌時,農民的損失;促進經濟轉型;密集農村人力使用……等。
和泰國同樣為傳統稻作社會的台灣,農業則發展至另一個方向,極力發展精緻農業,建立市場導向的農業生產方式;另一方面,還鼓勵農民休耕(一般來說休耕應是讓土地修養生息、補充地力,以利之後的生產,但在台灣休耕有放著土地不管的現象。)。發展精緻農業與台灣加入WTO有很大的關係,但是過度由市場導向的農業發展政策卻產生另一隱憂──糧食安全問題。
何謂糧食安全,如果沒聽過這場演講,光看字面上的意思,可能會覺得糧食安全指得是糧食本身有沒有問題(舉例含有農藥或不良的成份),但事實上糧食安全指得是「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均能實質且有效的獲得充分、安全及營養之糧食,以迎合其飲食習慣及糧食偏好的健康生活。」。台灣目前糧食自給率偏低,仰賴進口,因此當全球糧價飆漲,農業出口大國限制出口,即有可能面臨有錢買不到糧食的情況──糧食危機。台灣要如何提高糧食自給率是現今需要面對的問題,或者若無法有效提升的情形下,如何與這些東南亞大量糧食出口國,保持友善良好的互利合作關係,是很值得探討問題。
演講外的參考資料如下:
東南亞農業多樣化化策略
休耕地上種什麼?http://e-info.org.tw/node/31142
再論糧食安全的重要性http://www.npf.org.tw/post/1/8791
99504045斯語二廖乙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