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我回到過去-東南亞世界遺產巡禮
由散發著濃濃傳統東南亞氣息的維甘揭開序幕,熱鬧的市街車水馬龍,中心已現代化的維甘,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濱海),是過去貿易來往的重要地點(阿卡普克航線的中轉站)。其最有名的慶典便是聖週慶典(Easter),獨特的彩車遊行儀式可以看到五彩繽紛的彩車載著聖徒塑像,沿著大街小巷帶領著歡呼的人民共慶這個神聖的節日。維甘過去由胡安‧德‧賽爾西多這位西班牙人依照拉丁美洲模式殖民,目的為二:傳教及商業貿易。兩方面都極為成功,現今菲律賓人90%為天主教徒,而當時的維甘也是有名的港口之一。文化經過時間的洗刷蛻變成現今奇特的模樣,被稱為「主教的宮殿」的教會是抗震巴洛克風格,而維甘的房舍有著檔光的窗與石造牆,獨樹一格。看著古老的房舍,想像當時的中產商人,混血的梅斯帝索人,處理著一筆又一筆的靛藍染料、棉紡織品以及菸草的生意,帶著笑容隨著年歲過去慢慢變老也慢慢致富。維甘現在當然與當年的風采相去甚遠,由於熱帶氣候的不舒適以及颱風的侵襲,維甘慢慢的黯淡,退出了貿易主要的舞台,但其混合了中國、墨西哥、西班牙還有當地土著的文化之豐想必是當時的殖民者與原住民都難以料想的。
同樣是在菲律賓,鏡頭一轉拉到一片又一片綠油油的山峰,在陡峭的山峰上是綿延不絕的梯田-伊富高水稻梯田,世界規模最且擁有最大的人造灌溉系統。伊富高水田居民據說是從印度尼西亞遷來的農牧民族,他們把稻米看做最神聖的物品,即便在二戰後天主教已傳入,他們還是崇拜並堅持隆重地祭拜稻米神。巴塔德小鎮的居民有約1500人,這是個還未通電的小城,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著自己的田地以傳統的方式餵飽全家肚子。他們一季1000-2000小時的勞動時間換來的是現代稻作每一季三分之一的收成,可以想像如此生活的辛苦。許多年輕一輩的人,在見識過鄰近大都市(巴拿威、馬尼拉)的誘惑後,都選擇移往都市從事薪優較不辛苦的其他工作,留在伊富高的老小無力耕作,許多梯田因此荒廢、廢耕。由於廢耕的田以及即將失傳的老祖宗種田技藝,伊富高梯田已被列入瀕危遺產之一。在巴塔德小鎮可以看到人類對大自然原始的敬畏,不亂伐木(樹是神靈),跟隨地貌開闢梯田。我想被遺忘的不只梯田獨特的排水系統以及種植方式,而是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其文化記憶命脈重要的一環。
一尊又一尊的大佛莊嚴聳立,位於印尼嘉威的婆羅浮屠千佛山刻畫著佛教從古至今的歷史。浮雕與佛像講述了悉達多王子如何在菩提樹下悟道,脫離人世巡迴的苦難,進入涅槃的境界。建造者與原因不可考,能看出的只有佛教在當時有多大的影響力。它曾被遺棄、在茂密的樹林裡與世隔絕沉思了若干世紀,是英國統治者發現了它,大為驚嘆於它的美麗,才使世界得以再睹它的風采。
這些遺產每一個都以自己的方式背負著歷史的一片記憶,或許歷史細節已不可考,或許它餘下的斷垣殘壁已經很難讓你想像它曾經有過的風光,但人類共享的,這些前人曾經走過的一步一腳印,留傳下來的斷簡殘篇,就是這些在世界各個角落流離零散的片段,這些歷史洪流精彩的各個篇章,拼湊成了人類獨一無而的文化。
99504015 斯語二 陳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